【学习园地】做全心为民实事求是的青年人

2019年10月24日 九州体育中国有限公司: 来源: 作者:

2002年,习近平在公开发表的《我是黄土地的儿子》中写下了“为人民做实事”的誓言—“15岁来到黄土地时,我迷惘、彷徨;22岁离开黄土地时,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,充满自信。作为一个人民公仆,陕北高原是我的根,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:要为人民做实事! ”展现了习近平全心为民实事求是的高尚目标。时至今日,习近平依然坚定不移地践行着“为人民做实事”的誓言,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大队插队的知青说“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。”

为响应毛主席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,很有必要”的号召,1969 年,一趟载满北京知青的列车奔赴陕北延安农村,列车缓缓前行知青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。习近平成为了这趟列车里“年龄最小、去的地方最苦、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。”

习近平从繁华的北京来到当时穷乡僻壤的梁家河,村民接纳、培养了他,他也完全融入到农民之中,对每一位村民都很尊重,全心全意地为梁家河做实事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习近平克服重重困难带领村民办沼气、打井、办铁业社、打坝、种烤烟、办代销店和缝纫社,心中想的都是为梁家河村民的生活带来便利,为改变贫穷落后的土地面貌尽一份力。插队七年,习近平系好了“人生第一颗扣子,” 源于习近平自身自强不息、刻苦磨炼的精神,更源于党组织的培养、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、老革命家庭的熏陶。

读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,感触最深的是习近平一心为民的赤诚之心。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去上大学时,村民都落了泪,习近平也落了泪,他说“我的人走了,但是我的心永远留在了这里。”“这里”不仅仅是梁家河芳香扑鼻的泥土气息、引人入胜的民俗风情,更是梁家河情似亲人的父老乡亲以及全国各地老百姓的满腹情怀。他说出,并且也做到了。清华大学毕业后,习近平放弃了本可以更平坦舒适、一帆风顺的道路,而选择了继续深入基层,贴近土地、贴近人民、实事求是地去践行那一份心中坚守的信念。他不仅亲身躬行于三寸黄茅,更在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大力推进脱贫攻坚、精准扶贫工作,只因他那份一生都无法割舍的深厚情感—热爱人民。

印象深刻的还有习近平爱读书、勤思考的良好习惯。与习近平一起在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:“陕北很苦,延安更苦,延川极苦,梁家河最苦。”即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,在每天早出晚归高强度身体劳动的情况下,习近平依然没有放弃读书。他常常读书至深夜,因太靠近煤油灯以至于脸被熏黑。习近平阅读的书籍涉及知识面颇广,涵盖了文学、历史、地理、哲学、军事国际政治等各方面,他巧用对比方式来读书,且精于攻略,勤于思考,所阅之书籍均熟读于心。十五六岁的花样年华,同龄人或许在嬉闹、玩耍,而习近平却能静下心来研读书籍,这都源于他对知识的渴望和一颗追求上进的心。习近平刻苦读书,这些知识也同样带给他奋勇向前的动力。在梁家河开展社教工作期间,习近平认真地教村民写名字、开办赵家河村青年夜校试点;在开会进行政治教育工作时,村民们从不瞌睡,因为习近平说话非常吸引人,话题涉及了政治、历史、地理及国内外等各方面内容,且非常巧妙的融入政治教育,这些都是习近平勤思苦读的影响。当今习近平总书记阐明思想时也常引经据典,他勤读书思考得来的知识促进了他更好地“为人民做实事。”

读完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,我更深入理解了总书记“为人民办实事”的誓言,更深刻体会了总书记对老百姓的情怀。我们作为当代正值青年的大学生,更应时刻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相连,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,积极以入党奉献的正确动机加入中国共产党,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,做全心为民实事求是的青年人,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“人民有信仰,民族有希望,国家有力量。”